起初閱讀的時候我不斷思考為何毛姆要塑造出這樣令人厭惡的角色。倘若史崔蘭只是義無反顧地追尋自己的夢想,而非那麼冷酷無情地譏諷身邊周遭的人,或許會更受人喜愛與認同。

但讀著讀著,便逐漸能夠理解為何他是這樣的性格,以及之後當他到了與靈魂共鳴之地時,是如何變得不那麼令人厭惡。

他那讓情願別人選擇遠離他的個性,在我看來是因為他感受到某種你必須以靈魂觸探萬事萬物才能看見的景象,但卻難以用自己笨拙的技藝展現出來;而那股讓他看見難以表達的力量沉甸甸地壓在他的靈魂與感官上,迫使他呈現出來,因此他必須不斷地嘗試不斷地與自己獨處,感受那他人無法體會的力量,摸索如何描繪出那萬物給予他的感受。

而初期的他無法明確地知道如何做到,就像必須將三角柱穿過圓形洞口的小孩一樣。他確信可以穿過去,但目前不知道如何辦到,因此他需要獨自一人安靜地去體會如何做到,他需要別人離他遠遠的,不要打擾他找出方法。他拙劣的表達能力使得他變得令人厭惡,但卻也成功地讓別人遠離他,進而獲得無人打擾的寧靜的環境。

偶爾我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在看到一個能夠感受到這裡存在著美的事物時,會極度渴望寂靜,放開整個感官,讓那股美全然地滲透進全身,將各式感官所接收到的訊息揉合成一種合一的感受,長存在記憶中,等到爾後回想起時,那股美依舊鮮明。

而不是在當下有人在身旁嘈雜又無意義地讚嘆很美,卻不細細地感受那股美對全身感官帶來的震撼與洗滌。那會讓我很想大聲嘶吼叫他閉嘴,叫他試著以各種方法去體會。

但我通常仍選擇隱忍,而不是像史崔蘭一樣毫無顧忌又惡毒地說出口,因為他能夠完全不在乎他人的感受與對他的想法。

這就是我與史崔蘭不同之處,我依舊會渴望有朝一日能夠遇到能夠一起感受那令人迷醉的美,但我們只會寧靜地浸淫在那氛圍,看向彼此時會知道我們都感受到令人神往的絕美,因而露出淺淺的,心領神會的微笑。

當那股美縈繞在我們的腦海中時,依然能低聲訴說自己感受到那特出的美為何。但有時那種美是需要時間找到合適的字句或是方法才能夠較為無損地呈現出來。

而我也能夠理解不需要他人有所共鳴的感受,因為那震盪心靈的美是可以不需要他人共享,就讓人心滿意足了。

至於全然不在乎他人評價的感受,也多少能夠理解,因為我就是要做,或是說我心中強大的驅力使我必須去做,我又何必在意別人的意見?

這或許是每個致力於追尋心中強烈渴望的人,都會面臨到的問題:做自己或是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

不過或許這也與尚未遇到能夠欣賞、願意理解的人有關。

因為在史崔蘭到達靈魂共鳴之地後,他對人尖酸刻薄的話語逐漸柔軟,除了環境之外,能包容他的人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那裡的人、環境、生活方式,都讓他感受到熟悉,以及心靈上的安穩與適切,因此能夠全心全意地探尋壓在靈魂上的重擔,然後將之引出、呈現,創造那樣強烈的美。

而他達成了。

在眾人眼中史崔蘭原先優渥的生活是六便士,而他拋下這一切,去追尋象徵夢想的月亮。他選擇的是一種極端,而人生究竟要在這兩者之間各自取捨多少因人而異,但我想只要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就足夠了。若目前所在的人、環境與生活方式適合自己,那很幸運;若不是,也可以去追尋。或許沒辦法像史崔蘭那樣不顧一切地追尋,但至少要為自己而活。

書中也有其他角色是為了自己而活,或是為了他人而活,也許看完之後能給自己一些想法,至於要全然為自己而活或是能有點彈性,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問題。或許行動之後能更加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或至少知道自己不要的是甚麼。

 

《月亮與六便士》介紹

arrow
arrow

    萊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