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熔爐》的事件中,可以看到許多結構性的因素存在著,才讓這件事隱藏許久而不爆發,其中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最感到壓抑與無力的因素是:貧窮。

 

這些受害者的家庭大多經濟狀況並不好,因此在面對加害者擁有金錢上的優勢時,無法與之抗衡,甚至只能忍氣和解。

 

而這種貧富差距為何存在?究竟差異又有多大?有甚麼可能的解決方法?這就是我想探討的議題。

 

首先必須知道,《熔爐》裡的霧津是作者虛構的地名,實際上這件事情發生在光州。而事情爆發為西元2005年,根據書中內容可得知徐又真童年的政權為朴正熙(1963-1980),而此政權在任期內使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因其認為在經濟振興前,是不可能有民主的,故其採取言論限制,並逮捕、鎮壓反對人士,為獨裁政權),因此在本書之事件發生的時期應該不會讓大多數的人民感到貧困的壓力如此之大,但在書上可以看到人民的生活環境依舊惡劣,貧窮給人的壓迫感非常強烈。

 

找尋相關資料後,發現或許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有關。因為當時南韓也是受到影響很深的國家,幾近破產,在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援助後才免於更嚴重的局勢。

 

而韓國會如此嚴重的原因在於其政治與財閥的裙帶關係──補助、支援財閥──加上財閥為追求成長,以借貸使之承攬超出能力的過多業務,待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貨幣體系與股市崩潰,致使大批投資者為求停損而撤資,導致企業破產)後,許多企業與銀行紛紛倒閉。

 

不過韓國迅速地在2001年償還IMF的借貸,並在這過程中大幅調整國內的政商裙帶關係、整頓金融體系以及增強對企業透明度的要求,對整體經濟環境進行改革,除了迅速恢復外,也對中小企業有更多的關注與投資,但仍僅限於少數的企業。

 

可是當企業不那麼需要政府協助之後,政府強硬的要求會受到反彈,因此雖然中小企業受到重視,但少數的大型財閥依舊壯大。而在強力支持財閥發展的李明博時代(2008-2013),更加深了韓國的貧富差距。

 

韓國的經濟大約是在2001年就從亞洲金融風暴恢復,而《熔爐》真實事件爆發則是在2005年,照理來說應該會比書中呈現的情況再好一點,但書中呈現出貧窮給人的壓迫確是如此沉重,絲毫感覺不到經濟復甦。

 

再去追查相近年代的資料後,可以看到當時因應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調整,在財閥的部分或許並沒有太大的成效,因此雖然看到整體經濟恢復,但這卻是少部分的財閥造成的結果,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仍倒閉,造成許多人失業,加上大型財閥也無法提供那麼多的職缺,因此大多數的人仍面臨著失業、薪資低落的狀況。

 

貧富差距因此更加擴大,進而產生《熔爐》背後隱藏的議題:貧與富,似乎使得人的價值因此不同。

 

那有甚麼方法能改善這問題,或者至少讓人能夠擁有最基本生存的能力,不必像《熔爐》裡的受害者家屬一樣,為了生存而捨棄人的尊嚴。

 

恰好那時看到啾啾鞋(知識型Youtuber)在介紹《21世紀的21堂課》時,有提到「無條件基本收入」(UBI,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的概念,後來也去找了些資料,我認為這或許是個解決方法。

 

無條件基本收入又稱為「全民基本收入」,可從其名稱簡單了解其內涵:「無條件」即代表指沒有任何條件限制,且不做資格審查;「基本收入」則是一定金額的錢,以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

 

在啾啾鞋的書籍介紹影片中,提到這個概念的原因在於,科技的成長產生了技術性失業,繼工業革命機器逐漸取代人們的勞動力後,人工智慧將進一步取代人們在某些工作上的認知能力,進而產生新一波的技術性失業。而有一個新興的概念應運而生,也就是無條件基本收入。這也將會改變人們對工作的定義,過去工作最基本的是薪資,而若能夠結合興趣與夢想當然更棒,但在這概念下,工作的定義或許會變成是從事熱衷的事情,因為不必擔心薪資的問題。

 

而套用在《熔爐》的時代背景,則可以讓那些因為貧窮而負擔極為沉重生存壓力的人擁有最基礎的生存能力。

 

不過目前這項制度還有許多地方需要調整,也會因為各個國家的狀況有所不同。其中最容易被質疑的一個問題是:錢從哪裡來?

 

瑞士基本收入倡議組織創始人之一的Enno Schmidt的見解是這樣的:由於有了基本收入來保障生存,社會福利的錢便可以挪用於此處,而工資也可以降低,因此勞力支出減少,生產費用降低,當一項產品的價格維持不變時,就會有多出來的利潤得以挹注於基本收入。不過這是大略方向,還有許多細節以及實務上須考慮及調整的部分。

 

目前已經有一些國家正在局部地區施行,或是進行限時實驗,都有助於讓我們參考結果並作修正。

 

我個人是樂見這樣的制度成形,從協助擺脫貧窮的部分來看,這項制度能有效地協助達到目標,因為避免符合資格申請社福補助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夠申請,或是他即便知道也不知道該如何辦理行政手續。而且社福補助既然有門檻,就代表當申請者的生活好到跨過那門檻一點點時,便不符合補助的資格了。在失去補助的情況下,生活或許又會回到原本的狀況,因此對於擺脫貧窮並沒有幫助;而從工作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見得能夠找到熱衷又能夠賺錢的工作,因此能免除生活開銷的問題,去做自己熱衷的事情,能夠讓人較無後顧之憂且全心全意地投入。

 

只是現行的狀況可能是我們的教育並不注重協助學生探索興趣、熱衷的事情,所以這是需要漸漸調整的部分。讓學生不再是為了考試而學,而是為自己熱衷的事、為增強自己的能力而學。

 

不過既然這個制度尚未實行,現實生活的層面仍要考慮,因此工作盡可能找到是在做自己熱衷的事,又或是在熱衷的事與工作之間找到時間與精力的平衡點;而貧窮與社會福利的部分,則還是需要這方面的人員盡可能地協助,至少讓符合資格的人知道自己得以申請相關的補助,讓生活狀況有所提升。

 

《熔爐》讀後探討之參考資料

arrow
arrow

    萊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