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玫瑰的名字》的電影後對艾可這個人產生了點興趣,於是在時間允許之下借閱了他頗具盛名的第二本作品《傅科擺》。

 

  沒想到比我想像中還要難的多,必須要具備許多歷史知識,還有很多專業知識才能夠真正享受這本書的樂趣,否則就只能任由艾可擺弄這些歷史事實參雜著他虛構的部分,我很明顯地是屬於後者,因此得跟緊艾可織造的緊密網絡,不過後來發現即便不那麼全然抓住每一項訊息依然能夠享受書中三位主人翁的解密過程。

 

  三位主人翁為了追尋「聖堂武士」的謎底的探尋之旅。

 

  聖堂武士是一個組織,存在很多世紀之前,對世界的影響力一度極大,然而卻在一段時間後全然銷聲匿跡,三位主人翁意外獲得一個秘密是關於聖堂武士的活動週期,以及他們銷聲匿跡可能的原因,還有這項原因能夠帶來多大的力量,因此他們循著種種訊息以及眾多藏書之中挖掘關於聖堂武士的種種跡象,明顯或是隱晦的都汲取,他們也從眾多著作中察覺可能具備聖堂武士成員的名人。在閱讀的過程,我只能俯首稱歎,他們從如此龐雜的書堆中砌築出一個計劃,探入聖堂武士的秘密,其中雖然我不知道每個書籍的知識是否皆為事實,但已足夠讓人讚佩作者清晰的腦袋能夠將如此分散的訊息拼湊成一個計劃,而且更厲害的是能夠從同一個訊息之中演繹出不同結果,除了徹底推翻先前的假設還另闢一新的假設,同時還能夠找到支持自己的著作,一切都言之有理。

 

  不過有過度探尋支持自己相信的事實之偏誤。

 

  如果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呢?如果三個主人翁從眾多資料中建構的聖堂武士的計畫都是他們自己虛構的呢?但如果真的有人相信這一切虛構都是真實的而追尋著這個計畫的步驟呢?

 

  我想這是艾可想要藉由《傅科擺》傳達的部分意義吧!我將這一切轉換成自己的理解語言:相信,使幻象真實。

 

    很多事情也都是這樣,因為相信了便使之成為真實,安慰劑就是一個例子。希望之後再次閱讀時我能夠有更多知識理解書中的脈絡。也希望能夠像《玫瑰的名字》一樣有新譯本,因為《傅科擺》目前已經絕版了。

 

  關於書名中的「傅科」在閱讀後再次看過張大春的導讀,對於艾可的巧思多了更多的敬佩,也不禁莞爾一笑,能夠結合真正的傅科擺以及人文或社會科學相關的米歇爾.傅科來隱喻整本書的架構,算是開了個深度玩笑吧!

 

        最後,在此致上對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1932年1月5日-2016年2月19日)的敬意,雖然我接觸他的作品很少,但是這麼一本書就足以讓我深深感到崇拜,希望如此讓人敬佩且知識淵博的權威好好地享受完這一生。

 

  <2/23補充>

  之後接觸到一篇宣布艾可去世消息的文章,裡頭有提到一些對於艾可的著作之評論:「《紐約時報》指出,艾可擁有學者和暢銷作家的雙重身分,擁有許多粉絲和擁護者,但也有批評認為,他缺乏學術的莊重(gravitas),寫作缺乏天賦,人物角色僵硬,小說生澀難讀。」,加上我覺得原本的文章似乎對於整本書提到太少,所以想新增一些人物的評論。

 

  對我來說艾可塑造的角色並非每個都相當鮮明或是個性突出,不過三位主角的性格我認為塑造的都滿令人印象深刻,也不會有太大而突兀的轉折,或許貝爾勃會讓人感覺他略為僵硬,彷彿被自己的性格侷限,不過其實這滿符合他以聰明掩蓋內心混亂的形象,因為當他的偽裝被迫撤下,礙於面子的他還是會扮演出他自認為該有的形象,同時卻也讓他處於真實的他與偽裝的他之間的衝突,為了維持偽裝的形象,他便讓人有種刻意而僵硬的感覺。

 

  另外,在書中其實我會對於女性角色的印象比較少,感覺艾可營造的不夠明確,有種不易捉摸的浮動感,好似沒有全然明瞭該名角色的個性。

 

  至於角色方面我覺得在前面讓三位主角相遇的幾個章節是最吸引我的部分之一,當然僅僅是以角色描繪方面來說,內容上有太多吸引我也讓我感到驚奇的地方。會特別舉出他們相遇的那幾個章節是因為那部分在呈現角色性格的同時也展現他們過人的機智與一種玩世不恭的聰慧,那些對話內容相當有趣,也不缺乏值得多加思索的深刻對談,對於吸引讀者進入有著艱澀歷史背景的小說很有幫助。

 

《傅科擺》介紹

arrow
arrow

    萊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